这两年每个“十一”黄金周总闹出个游客在景区拥堵滞留的新闻,今年是九寨沟,加上又是《旅游法》实施的第一个黄金周,各路媒体一拥而上,炒得热闹,似乎都离不开“景区承载量”这个话题,今天就说道说道。
先看看《旅游法》的相关条文:“第四十五条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一、啥是最大承载量?《旅游法解读》里解释:景区最大承载量,即景区最多能够容纳旅游者的数量。当然,所有人都能理解这是指景区一天能够容纳的数量。但是,很多人包括部分新闻媒体的记者往往忽视了关于承载量的两个关键问题: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游客在景区游览是时空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在游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上午10点左右到下午3点左右景区内游客会达到最高峰值,也就是说,评价景区的最大承载量的关键在于景区游客的即时数量,就是“当时”景区内有多少人!所以,景区下午2点“超载”和下午5点“超载”后果可能有很大不同。这次九寨沟拥堵事件,景区管理方和新闻媒体就围绕是否当日超过承载量打起了嘴官司,偏离了事件的本质。再说空间分布,一般而言,游客可不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均匀流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就是“扎堆”。游客“扎堆”的地方一般是入口、标志景点、区内交通转运点、通行狭窄处等,这次九寨沟事件就是在区内交通转运点出的问题,几千人就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是在下午景区即时数量不太高的情况下,景区管理方即使在致歉书里也话里话外透着“委屈”。综合来看,即使景区不超过最大承载量,在景区游览时空里也有可能发生拥堵滞留的情况,去年的华山前车之鉴,今年的九寨沟重蹈覆辙,一个关键点:下午出园的交通转运。
二、承载量谁说了算?《旅游法》规定,景区的“主管部门”要核定最大承载量。中国景区的主管部门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五花八门。有当地直管、有宗教、园林、文化、水利、林业等等部门管辖,当然还有大量民营景区。承载量的核定方法也是各有说法,一般而言,好像大多依据历史数据进行核定,难说有很强的科学性。景区最大承载量的核定是和景区性质和景区内通达度密切相关的,山岳、水面、古镇、室内等各类景区不能是一个核算方式,都依赖历史数据更是没谱。今年,泰山加修了几条疏散和下山的道路,黄金周几天游客的秩序就大为好转;一眼就看遍全场的博物馆要是发生所谓“拥堵”就不太可能;几百人在窄窄的长城城墙上就可能出问题,你总不能搭个梯子下来;偌大的西湖,又是开放式景区,可外地游客必须上“断桥”上留个“合照”。所以,应当考虑多种因素科学地核定最大承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科学核定景区的“即时承载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还有,景区最大承载量应该数出一门,不该僧道各言。另外,多说一句:部分媒体指责一些景区“要钱不要命”,可能有些片面。现在国内名头超高的景区大多是“官办”,有些还是事业单位,少收些门票银子可能对景区管理方的头头影响不大,可是如果要发生“群体事件”,那是危及“乌纱帽”的。尽管喊了多少年,故宫景区游客超载,但是如果游客进4万,门外留4万试试,谁敢!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