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官方的统计数据: 2008、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全球的国际游业都下滑得很厉害,许多国家的入境游客人数都大幅下降。中国的趋势当然也一样。不过,从2011年开始,入境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不再如以前那般高歌猛进了,一直在徘徊,2013年开始下降。今年的趋势也一样,根据国家旅游局官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入境外国游客人数又比去年同期少了22.77万人次。对钱的吸引力也温吞:中国人出国爱花钱,外国人来中国花钱一般般,逆差快达到千亿
衡量旅游热衷度,除了人数这个标准之外,消费也是。最新的数据是,2009年旅游逆差首度出现之后,已经从40亿美元猛增至2013年的769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预测,今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或将成为定局。另一个佐证是,从 2014年1-7月来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逆差中高达74%左右来自旅游业,反映出入境游吸引力的相对低下。
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说明逆差越来越大(注:世行最新数据只到12年)
造成外国人不热衷中国旅游的表层原因
中国旅游对外国人最有吸引力的是自然和文化等旅游资源
许多分析开始猜测,中国旅游业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下降应该是他们对中国的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不再那么好奇所致。并指出中国和日韩等国存在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所以被人家抢去了不少资源。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事实是,长期排在中国入境游来源国前两位的是韩国和日本。
“达沃斯”的创办者“世界经济论坛”定期发布《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该报告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竞争力细化为安全与治安、保健与卫生等14个指标。在这些指标里,中国在“旅游观光资源”这块排名是最高的,自然资源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位,文化资源排在第15名。中国在这一块历来得分和排名都很不错。报告说,中国有丰富的世界自然名胜和动植物资源。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文化景观,不少的国际会议和展览,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比以往好。旅游资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是第一位的毫不意外,国人出去也是一样的,由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全球著名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公司(Ipsos)共同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吸引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各大因素中,“美丽的风景”这一因素仍然排在首位,其次为各国外城市独特的文化。
最吸引外国人的中国旅游元素还是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对外国人最赶客的是旅游观光整体建设非常不“友好”
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在一百开外的因素分别是:旅游观光设施(第101名)、环境持续稳定性(第109名),旅游观光业亲和力(第129名)。
尽管这些年来交通系统进步很大,不过旅游观光设施又不同了,更不用提亲和力。对前者来说,中国的旅游观光还是以最原始的“人山人海看风景”为主。所以“竞争力报告”也指出了,旅游基建和配套仍然落后,符合国际标准的酒店少,对游客的亲和、友好度也不够。打个比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中国顾客,银联卡在许多地方都通用,这就是亲切友好度,可不少外国人来中国感受到能取款的ATM机少。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一项也是具体又重大的问题,雾霾等因素都是非常“赶客”的。
中国旅游产品的价格优势持续下降,花更多钱得不到满意的产品、服务,就不想来
人民币升值对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的消极影响很大,因为得花更多的钱了。《旅游科学》上一篇题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评估》的论文估算结论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1%,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减少2.71%。可见,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曾经,价格优势是中国旅游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尽管目前在《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价格竞争力还是处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是趋势是一路下滑的:从2006年的第11位,一路降到了2013年的第37位。当然,旅游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不仅仅在人民币升值上,也跟中国国内的旅游产品供需关系、物价水平有密切关系。
不过,如果提供的旅游观光产品足够优秀的话,是不怕价格不具竞争力的。以美国来说,美国是全球旅游观光产业收入最多的国家,但是它毫无价格竞争力可言,排到了一百开外。而《旅行与旅游竞争力报告》指出,美国除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外,它有高品质的观光设施,并且高度重视顾客满意度。总之,如果花小钱买低质产品,人们还可以接受,可如果价格涨了却买品质不高的,说不过去了。
所以逆差达千亿很正常了,因为提供不了丰富的优质旅游观光产品、服务给别人买
当国人在外旅游花钱一路狂飙,成为全球第一国际旅游消费国的时候,中国吸收到的国际旅游收入却十分一般。其实,就算是现在来的人数有些许下降,但是依然不少,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中国是世界旅游第四大目的地国,前三分别是法国、美国和西班牙。可人们为什么花不了多少钱呢?举个反例来对比就明白了。
美国是个很好的例子,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美国在2013年的国际旅游收入是1396亿美元,第二位的西班牙是604亿元,整整多出了一倍多。美国是怎么做到的呢?分析其旅游进口收入构成会发现,直接收入分为了旅游观光收入和游客交通收入两大块,前者是美国旅游从业者提供各种游览服务,后者则是在游客交通花费中属于美国从业者的收入。2012年,美国的旅游收入中,前者为1262.14亿美元,是后者的3.2倍左右。而美国旅游产品、服务的丰富度之高实在令人咋舌——一个显然的例子是,除了自然风光外,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等旅游景观,又能衍生出各种产品和服务。其它非直接的旅游进口收入就更恐怖了,2012年光是专利费和授权费就有1241.82亿美元,和直接游览收入不相上下。
反观中国,非常单调死板。以北京为例,《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权威数据是,一个外国人在北京旅游,平均每天花的最多是交通费,在游览方面的消费才占5%。在购物方面也只有五分之一。这和中国游客在外疯狂地购物有很大区别。其它省市的数据也和北京的差不多。
所以,问题在于旅游产品的质素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配套和服务的话,那么既吸引不到人,更不用说吸引钱了。
造成不热衷的深层根源
核心还是在国内有着海量游客,供需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改进动力
尽管入境游的外国人在减少,不过国内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都在持续增长。反正对旅游有需求的人有那么多,所以质量低也无所谓,缺少提高的动力。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海南,最近媒体报道是,国家发改委的海南国际旅游岛评估报告未过专家审评。评审未过的原因,主要是海南省的旅游经济比重依然偏低,国际游客人数偏少,以及旅游环境和管理与规划有差距。
改进产品是需要有创新精神的,然而,国内的大型旅游公司以国企为主,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像是少林寺这样的优秀历史文化自然资源,许多地方都会虎视眈眈,希望借它来提高自己的地方财政收入。所以除了旅游央企之外,每个省也都有自己的旅游国企。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也害怕做决策。
于是,往往中国旅游开发停留在景区门票收费这种非常低级的方式。
出于种种无奈,许多国人无法不国内游,就得忍受低质量、高价格的“黄金周”
因为不太合理的休假制度,缺少有效的带薪放假安排,许多国人都赶在黄金周出门,每年黄金周都会传出哄抬旅游物价这样的新闻。又因为旅游开发往往没有解决好“原住民”的利益问题,让当地人的利益受损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结果有时候“怨气”指向普通的游客,容易出现“天价宰客”这样的事件。(参见专题:《中国式假期:数量少质量低》)
总之,大家出了不少的钱,结果却都不得不承受着质量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