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民俗--哈号

  • 2015-01-22
  • 阅读2114
  • 评论0
哈号是曾经流行于川南农村的乐器,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在宜宾市南溪区福溪口一带,曾是僰人主要寄居的僰道县。每到劳作之余,僰人会吹竹为乐,欢庆丰收。这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响亮如号。后来,在部落祭祀或发动战争时,僰人就会吹奏这种乐器。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把这种乐器称作“哈号”。
这种原生态民间竹号,由于号音清纯简易、清新明快,备受人们喜爱,每逢集会、节庆等重大场合时都要吹奏。
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砍竹子制作哈号,“从腊月间到正月十五,大人们会走村串户演奏哈号,有时还要进行比赛。”比赛也很有意思,两村的人被长江相隔,站在山头上,相互看不到,只听见哈号声从江对面传来,号声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好似在对山歌,交流着情谊。
哈号的制作也有讲究,要用南溪当地出产的慈竹,这种竹子空心大。最好是用腊月未出叶的嫩慈竹,一根竹子可以制作从大到小3至4个哈号。
哈号是利用竹子自然的竹节,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节插入成型,最后端有一个专门的“叫口”(哈号的发声器)。由于前面大、后面小,看起来像一座宝塔,也像过去的土话筒,有很强的扩音能力。“长短哈号的声音不同。”郭道明说,长哈号的声音听起来像洞箫,能传播到很远,近听浑厚,远听嘹亮。短哈号的声音类似笛子,传播不是太远,近听响亮,远听共鸣不大。“最长的哈号能达到4米以上,要用竹子20节左右。最短的哈号像未出土的竹笋一样,仅有33厘米。”
哈号的号声是以“呜嘟”、“呜嘟嘟”和连续的“嘟嘟嘟嘟嘟”等曲调组成,可以形成轻快、悠扬、激越、雄浑、高昂等不同感觉。吹奏者的舌对“叫口”的弹压位置、轻重、速度等,影响着哈号的发声。吹奏者的中气相当关键,如果中气不足,又没掌握巧力,那根本吹不响哈号。“吹哈号高手,一口气能连续吹出20多个‘嘟’,并且声音圆润。”

更多相关博文

白龙潭(2019-11-02)

真武庙(2019-11-02)

焦作市净影风景区(2019-11-02)

陪嫁妆村(2019-11-02)

凤凰岭(2019-11-02)

云台天瀑(2019-11-01)

锦绣云台温泉山庄(2019-11-01)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