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甪直古镇 游记(转载)

  • 2012-10-23
  • 阅读3275
  • 评论0

     6月7日一早起身,打的到旅游出发地点,29钱。那天去甪直特价游的共有5辆大巴,游客人数还不算太多,这是我们所乐见的。九点发车。导游说车程约一个半小时,其实十点刚过就到了。大巴将下高速公路时,车内的冷气突然没有了,一开始大家以为这是司机为了节油而有意为之,心怀不满。但导游说空调的开关是开着的,检查之下发现原来是水泵坏了,好在景点将至,稍稍忍受一下也就过去了。下车后跟随导游进镇。在镇门口的售票处我们留意了一下票价,景点联票60元/人,而这也是入镇参观的大门票了。这些江南水乡都是这个样子,大门票含景点联票,实质上是强卖搭售,不论游客是否要看这些景点都要掏这个钱,上一周去南浔门票是100,周庄好像也是100。

    镇前广场上有一座神兽甪端的雕像,甪直原名甫里,因镇边的甫里湖而得名,后来因人们为了取吉利的意思,以甪端之甪为镇名。又有一说曰“甪”乃仿照当地水网之形状所造的字。既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摇橹举棹自是免不了的。但甪直并没有周庄那种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景象,总体而言还比较清静,感觉就好了许多,更能让人体味传统的水乡生活。

 

 

 

 

河岸边的草丛中有几只鸡仔在觅食。它们可是真真正正的散养走地鸡。小鸡们自由自在地从这里走到那里,并不见主人在边上,也不知道它们的窝在哪里,想来它们自己总是认识家门的吧。

 

路边还有一块当年苏州府颁立的石碑。

 

 

镇上的许多人家都养着猫猫狗狗,虽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多是中华田园犬或是中华田园猫——但它们都十分可爱,尤其是那只躺在桌子底下的黄猫,一副爱理不理的慵懒相貌,倒也切合小镇慢节奏的生活。

 

 

 

路边,有一位大姐正在搓制面筋,这样的生活场景是城里看不到的。我举起相机正欲拍摄,大姐却一脸羞涩,连连摆手,不愿上镜。劝说之下,勉强让我拍了一张。由此可见当地民风淳朴的一面。

 

    不知是从哪里的发端,江南那些成了旅游景点的水乡小镇都以猪蹄为特产。周庄的万三蹄、枫泾的丁蹄、朱家角的扎蹄,不一而足。每到一处,沿街众多的商铺都在做猪蹄的营生。只见一行行、一列列红亮的肘子在柜台上排列齐整,等待游客的挑选。行文至此,想起前些天看的电影《高考1977》中那个时代的一句宣传口号:以优秀的成绩接受祖国的挑选。猪蹄是没得选择的,谁掏出粉色的伟人像就得跟谁走。而对三十年后的当代人来说,其命运要比我们的前辈强不少了。在猪蹄这方面,甪直这个商业气息还不算太重的地方也未能免俗,具体叫什么蹄我忘了,也打着甪直特长的幌子,只是卖的店家并不太多,列队检阅的只有一、两家。

    镇口有家卖麦芽糖的小店,里面的师傅边绕糖边吆喝,嗓音宏亮、通透,还颇有韵律感。不远处还有一个卖灵岩山石壶的铺子。十多年前,在灵岩山山径的两侧曾有过许多小摊卖石砚、石壶,近几次去的时候这些摊位已不见了踪迹。只是几年前我们在藏书一家前店后工场的石雕工艺品商店离买过几个,但那店家也是门可罗雀。其实这样的石雕是很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比猪蹄强多了,不知何故沦落至此,主要问题可能还是在市场营销方面。

    甪直的食肆中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一家卖糕团的小铺子,柜台上摆放这一些糕点,其中的青团立即捉住了LP的眼球——伊原本就好这一口。那青团的个头儿只有常见的一半大小,色泽自然,不似添加了许多染料的大路货那般吓人的相貌,掌柜的说这是用菜汁做的。我们买了一个尝尝,果然不错,入口就有一股植物的清香。于是买了一篓带回家。

     江南人杰地灵,各处都人才辈出,似乎每个水乡小镇都能找到许多可以引为骄傲的先人。甪直的王宅和萧宅就是当地两位名人的故居。

    王韬是清末人士,在参观其故居时对他留下的印象只有三点:一、孙文曾拜见过王韬——又是与名人沾边的好处;二、王韬乃中国早期的报人;三、他是马赛曲的首位中文译者。由此记起在无锡时,得知顾毓琇先生是海涅《欢乐颂》的中文首译,不禁又生出对这些前辈大家的景仰之心。行文时上网查了相关资料,才发觉韬公的成就远远不止于此,他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新闻出版家。他在香港办报时,其变法维新的思想可能对康南海产生过影响。王韬协助英人将《尚书》等经集译成英文,更在1847~1853年间参与了合和本中文圣经的翻译,这一版《圣经》有可能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在寺庙里烧香许愿者,家里未必有佛经,但基督徒必有《圣经》,且往往人手不止一册,以官方统计,中国目前基督徒的数量约有1300多万,实际的人数更多,甚至可与党众相比,或曰有过之。再加上历代信徒的总数,可见《圣经》的印数之巨。韬公还曾受邀在牛津演讲,成为中国学者在牛津讲演的第一人。韬公曾在欧、日游历,有游记传世,他在报界的政论文章是当时中国之翘楚。在我看来,韬公之学养、见识、成就远在叶圣老之上,实在是甪直的第一名人。只不过叶圣老与本朝的渊源颇深,如今的名气更大而已。王韬故居后花园的面积尽管不大,但水池假山、草木花卉布置精巧,在老宅粉墙黛瓦的映衬下更显得是一处读书养心的好所在。

 

 

 

    对于萧芳芳是人我此前是一无所知的,看了介绍说她曾演过方世玉的妈,与李连杰配过戏才略略生出一种类似于“汤的汤的汤”的亲近感,尽管我不喜欢看打戏,对李连杰更是没什么好感。萧女士生于1947年,她七岁从影,从童星到著名演员一路走来。她主演的《女人四十》——这个片名倒好像听到过——1995年从柏林捧回了维尼的表哥,其成就远在李大侠之上,堪称国际影星,比那些因在洋人拍摄的电影里露过一小脸就扛起“国际”招牌的艺人更不知强出多少。值得钦佩的是萧女士的才华还不止于电影,98年以知天命之年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并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在舞蹈、礼仪、绘画等方面颇擅长。只是萧女士近年来遭遇贝多芬晚年的病扰,基本息影了。

    甪直老宅院的规模和装潢虽不及南浔的“象居牛舍”,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曾经去过的水乡大宅的二楼一般都是不开放的,萧宅却不然,萧芳芳展厅的一部分就在二楼上。从二楼的窗户望出去,下面是两进房舍之间的天井,上面是层层叠叠的黛瓦山墙,别有一番韵味。

 

 

 似乎许多江南大户人家的宅院在主屋的一侧都有贯通各进院落的通道,平时供下人行走,必要时也可以成为一条应急通道。萧宅如是,南浔的张宅也是这样的格局。

    对多数人来说,叶圣陶应该是甪直最著名的人文名片。蒙学时语文课本中读过的《多收了三五斗》至今还有印象。其中的一些细节历历在目,比如粮户们讨论是买整听的火油还是一小瓢一小瓢地零沽;稀奇于热水瓶的保暖性能;让小孩子眼睛冒火的塞璐璐洋娃娃等等,还有那如同农民们的希望一般破裂的水面上的泡沫。然而文中万盛米行的名号倒是在我的脑海中淡忘了。如今的万盛米行是甪直的一个重要的景点。介绍上说米行鼎盛时储米的粮仓就有百余间,现今开放的展出的大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米行中展示的有各种粮食的盛具、石磨、筛子、木质的风箱和脱粒机等等,还有一架水车可供游客体验当年浇灌稻田的情景。

 

 

 

<!-- 回复或引用 -->
LV.3 <!--
正在乘坐特自由游轮去往日本和韩国
我也要乘坐
-->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