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是旅游演艺创作回归文化真实性的关键。回归文化真实并不等于简单的文化还原,而是需要创作者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进行诠释。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一批项目的成功,很多旅游目的地把旅游演艺作为提升旅游经济和地方品牌的手段,却忽视了对其社会效益的追求,出现了一批社会反响差、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的演艺项目。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始终把旅游演艺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旅游演艺具备精神文化产品和旅游吸引物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开发旅游演艺项目必须注重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演艺的社会效益主要指通过旅游演艺节目提高观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激起大众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与推广起到促进作用。
文旅融合时代,旅游演艺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然而需要警惕的是,旅游演艺仍处于资本化经营与市场化运作的“野蛮生长”阶段,不少地方演艺项目存在文化过度商品化的危险势头。就本质而言,旅游演艺产品是经过舞台化精心包装的文化商品,而过度商业化易让地域传统文化脱离原生语境和土壤,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负面影响。譬如在很多民族地区,仪式中的歌舞原本具有精神慰藉、社会整合等神圣性,而被搬上舞台展示后,往往失去了内在的情感表达。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快餐式的旅游消费品,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被扭曲和扼杀。旅游演艺的“开发热”需要思想上的降温——回归真实的文化。
对于旅游开发过程中牵涉的文化原真性与商品化之间的关系,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基于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和主体的体验倾向,形成了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等概念。旅游演艺属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的范畴,即旅游者在观看目的地旅游演艺的过程中寻找的不是真实客观的本真,而是舞台化的象征。建构主义原真性对商业化并不完全排斥,而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构造原真,甚至适当创新,以满足旅游者的期望。即使是《印象·刘三姐》这样的原生态实景演出作品,也属于舞台化后的建构主义真实。除了大量运用现代科技元素外,现代歌词旋律、歌舞服饰、表演样式和普通话发音等,间接为《印象·刘三姐》的文化真实性表达做出了贡献。
笔者认为,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是旅游演艺创作回归文化真实性的关键。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历史传说、京剧武术等等,已具备足够丰富的题材可供选择和创作,不需要生编硬造。面对这座浩繁宏大的文化宝库,能否挑选出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打动人心的故事题材是衡量剧目生命力的试金石。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选取八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演出围绕宋词的意境而渐次展开,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西安华清池景区的《长恨歌》以白居易的传世名篇为蓝本,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二者均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相比之下,有些演出仅是简单地展示某些歌舞文化,未能提炼出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故事情节,节目反响相对较差。
回归文化真实并不等于简单的文化还原,而是需要创作者用现代人的审美方式、价值取向进行诠释,故事情节要具备文化积淀和思想价值。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笔者将文化真实性拆解为“真”和“善”,“真”是指客观主义的文化原真,“善”是指演艺作品所彰显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优质旅游演出剧目均符合此两点,即在高度还原旅游地文化符号和事象的基础上,借用当地素材创作蕴含普世价值的演艺作品。
旅游演艺回归真实需要把文化之根扎得更深,但不能因此束缚了手脚,还要把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开。当今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在不断加快,给旅游演艺创作带来更多可以加工和提取的文化IP和符号。《意见》指出,旅游演艺要坚持正确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游客和群众满意的精品佳作。何为“创造性转化”,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表示:“是把那些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加以改造,使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转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中继续保持文化认同。”而创新性发展,是指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据此,笔者就旅游演艺未来发展提出几条创新之路:
用高科技赋能旅游演艺的表现形式,强化其艺术表达。就舞台效果而言,旅游演艺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演员、音响加灯光的普通化场景已远远不够,舞台造型、裸眼3D视觉、全息技术、烟雾技术、监控系统、高清屏、座席技术、人工智能、VR/AR、沉浸式观演互动等手段大大提高了演出的舞台效果和艺术表达。但是,技术的使用应服从情节的需要,不可一味炫技(放炮、喷火、喷水等)以博人眼球。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创造符合观众审美方式和情感诉求的文化佳品,为旅游演艺目的地创造积极的文化变迁。旅游演艺创作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用现代化的创意加工把部分抽象、高深的文化元素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这要求旅游演艺创作既要有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萃取与摈弃,又要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旅游演艺创作团队要深扎民间基层、梳理当地文脉,对本土人文特色和民族文化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没有经过扎实的在地采风,很难创作出被观众认可的演艺作品。《张家界·魅力湘西》的创作团队长期扎根大湘西地区的原始村寨驻扎采风,搜集、整理大湘西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素材,将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精粹展现在观众面前。《张家界·魅力湘西》现已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的主打名片之一,2018年共接待海内外观众130万人次,深受好评。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核心景区每进入3名游客,就有1名游客观看或计划观看《张家界·魅力湘西》。
改变以资本为主导的运作逻辑,发挥内在文化张力,重视当地社区的参与,加大旅游演艺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外部力量的过度介入一直是扭曲旅游演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旅游演艺应回归文化本身,做足文化内涵文章。在旅游演艺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倾听当地人的意见,提高其话语权和决定权,并挖掘启用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精英,合理协调当地群众与旅游演艺各路资本的关系。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演艺活动的认同态度是衡量旅游演艺活动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井冈山》《张家界·魅力湘西》等经典旅游演艺名品都是以当地社区群众为演员主力,尤其是张艺谋的《印象·丽江》,所有演员均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社区居民参与到实景演出的策划、表演之中,有助于舞台真实性的构建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缅甸美食概述(2019-12-04)
缅甸美食概述(2019-12-04)
缅甸孟族的古都-- 勃固(2019-12-04)
缅甸孟族的古都-- 勃固(2019-12-04)
缅甸旅游 仰光(2019-12-04)
缅甸旅游 仰光(2019-12-04)
西沙群岛简介:(2019-11-26)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