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但凡爱好摄影的人大多都"好色"。当然,这里指的是对颜色和特色的特别偏好,无论是关乎自然风光或是人文景观概莫如是。七月下旬的甘南之旅本质上就是一次"好色之旅",两周的旅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九色甘南"果然名不虚传。她不单以其自然地貌、民族风情、文化信仰的多样性令每个到访者啧啧称奇,而且这些多样性随着探访线路的伸延,宛如一部以"色"替代音符的史诗般交响乐曲,时而悠扬舒展、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温情委婉,起伏跌宕、交错变幻,对到访者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本次虽是对该线路的初探,但已着着实实地满足了我摄影心理中的"色欲"。
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纪录片所掀起的冲击波将会反复激荡许久,更多的人将关注和了解藏区的宗教文化。寺院作为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地位不可替代,造访拉卜楞寺(夏河)、郎木寺(郎木)、禅定寺(卓尼)等名刹,尤其是在这些名刹内纪录那些精美的建筑细部、抓拍僧侣和信众的百态以及拍摄这些名刹在日出或日落时的美景,给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为禅定寺(公元1295年)重檐九脊顶雄伟气派的门殿,寺院侧殿的台阶上摆放了一排信众供奉的酥油灯。
藏区寺院的屋顶有金黄、赤铜、银白三种颜色,是否分别代表格鲁派(黄)、宁玛派(红)和萨迦派(白)三大教派?没来得及考究。图为郞木寺镇内一座正在建造的寺院,屋顶釆用的是占比最大的金黄色。
郞木寺镇内另一座寺院,规模虽不算大,但屋顶釆用赤铜(红)色,令它在众多的金黄屋顶中特别耀眼。
建筑的细部最能反映其特色及精美程度。大门是建筑物沟通内外的主要通道,其装饰尤其复杂精细。"铺首"(门的拉手)最为精美,其拉环镂空铸成"椒图"(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故传统文化中作为安全与坚固的象征)形状,让人忘却了它的使用功能而俨然成为一件艺术品。
也有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色块展现威武粗犷的一面。
连续的红高墙十分庄严。
系上了五彩哈达的拉环被图腾化而立即神圣起来,成了信众膜拜的对象。
寺院的建造主要靠信众筹捐,与寺院的雄伟、精美比较起来,民居就简朴多了,由此可以反观寺院在藏民心中的地位。
僧侣们并不愿意受到游客的照相机打扰,能拍到些较好地反映他们日常生活的背影已算不错了。
一个甘肃省佛学院的学生经过学院的围墙。
正在摆弄罗伞的童僧。
傍晚时分在寺院内玩耍的几个年轻僧侣。
藏民对他(她)们所信奉的宗教的虔诚是毋容置疑。一位老妇透过大门向寺院内高举双手合掌,早晨的暖光照在以深颜色元素为主构成的画面,使之看上去象幅油画。
行磕长头礼的一群藏民及围观的游客。
一位从经筒房出来的老妇。
沿着长长经筒廊走过的妇女。
几个排列有序的转经筒藏民。
到处都能看到甘南发展全域旅游的宣传标语,游客自然也成了寺院内的一道风景线。
一位打扮入时的游客走过红高墙。
小女孩好奇地望着绕白塔转个没完的参拜者。
一个转经筒的僧侣与廊外整齐地站着的三个游客构成有趣的画面。
郎木寺镇位于一条东西向的平缓山沟,因寺而得名,寺院群范围也就是镇核心区,登上镇子边上不高的坡地即可俯瞰郎木寺镇区全景,近处繁花似锦,中景楼台鳞次栉比,远处峰峦重叠,是不错的摄影创作地。图为晨?中的郞木寺镇一角。
晨光刚刚照亮了远处的山峰,仍在暗处的寺院银白色的屋顶发着幽幽的蓝光,在晨雾和煨桑烟霞中静.
说来也巧,甘肃和四川的分界线刚好穿过郎木寺镇。因此,两省在镇上各有一座同称郎木寺的寺院。图为晚霞里的四川郎木寺,寺庙的金顶在努力地挽留斜阳,两个僧侣在寺院对过来的山坡上休憩。
由108座白塔和无数经幡垛组成的瓦切塔林只能够用壮丽来形容。当天的清晨,塔林上覆盖着一层飘忽不定轻纱般的层流雾。随着朝霞出现,轻雾逐渐变成紫红色。日出了,第一缕阳光从东面的山岗顶钭射下来,穿过雾层,照亮了堆雪般的白塔,塔尖的金顶闪闪发亮;照亮了五彩的经幡垛,簇簇的经幡就象朵朵盛开的圣花,整个塔林宛如一片笼罩在梦幻般紫色基调的神秘花海。只是极短的时间,随着光质变硬,层雾散去,那美妙的感觉只剩下回忆。
行驶在卓尼路段,望着车窗外连绵起伏布满了梯田的山岗,我打心里佩服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各式各样的庄稼把梯田式的旷野变成了一块巨大调色板,每一个色块都骄傲地展示着自身的颜色和形状。天公看来也懂乘人之美,无论是日出或日落,无论你驶经该路段的任何一个拐弯,你总能感受到光线这根颜色魔棒的神奇法力。刹那间,一束光线略带刻意地把山谷里的小村加亮,在不断变幻着色彩的巨大调色板里炊烟袅袅的小村立即成了的视线焦点。太美妙了,好一个彩虹山岗!
兰州开往广州的高铁在奔驰,车厢内的我并没因为甘南的逐渐远去而感到"九色"在变淡,脑海里不断翻滚出现的藏式建筑(红)、珊瑚珠(橙)、寺庙顶盖(黄)、植物(绿)、高原(青)、蓝天(蓝)、藏服(紫)、牦牛(黑)、雪山(白)反而汇集成一种思念----暂别了,甘南。不管咋说,我会再来!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