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巴扎文化(二)

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起头,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无巴扎,起初只是一两人、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了摊铺(实则有的只是铺一些882c_b.jpg旧报纸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趋之若鹜。天长日久,摊铺越集越多,排列成行,有了气势,形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新疆南部地区那些布满城乡的几百个巴扎,大多都是这么形成的。

维吾尔族人凑堆,却不乱分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库拉克巴扎(玉米市场),塔西巴扎(石料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场),也里米西巴扎(瓜果市场)等,便都是凑起而成名的,有的已运转了二三百年,成了传世之地,今天仍是十分地兴隆。

闻名遐迩的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十几年前还是一块盐碱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乡村的几户农民凑在一起,出售土盐巴、干柴草等商品。后来,便有许多农民赶着毛驴亦步亦趋,也在此处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者成几何级数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经营的热闹非凡的“东门大巴扎”。

今天,当我们赞美巴扎时,绝不会忘记它的生身之母——当地的维吾尔族人。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