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张掖,不可错过的金张掖美食!

  • 2015-01-16
  • 阅读1438
  • 评论0

1、卤肉炒炮:炮仗子,顾名思议就是爆竹,焉耆回族叫炮仗,是回族的一种汤面,就是把面条揉的很硬很滑,比一般面条的面要多揉几道,揉好面之后,醒上十多分种,然后把面条揉成直径0.3厘米那么圆,掐成25—3厘米那么长,个个如小炮仗一般。 简便快捷的炮仗子汤饭,一般用生氽法制作,在锅里添好凉水后,再放上鲜羊肉,适当的辣椒、熟清油、味精、青菜、西红柿等,将炮仗子面在锅内滚上几滚,放入葱蒜姜、花椒面、胡椒面、酱油、醋、盐,其味不胜收,吃到嘴里有放炮仗的味道,吃着火辣辣的,越吃越想吃,令人胃口大开。

2、鸡肉卷子:这道菜制作方法很是简单,可是滋味十足,光看看品相就让人食指大动的感觉。卷子是用面食制作出来的,把面和到一定的软度,擀平,上边撒上葱花,抹上油,然后把面卷起来,按照两个指头的宽度切开,就成了。然后就是调味的鸡肉汤,这鸡肉汤可是味道浓郁,锅里放油先爆炒,之后再加入很多种调味料,辣椒、姜粉、精盐等等,直到鸡肉呈红色,再继续用小火焖烧。等到肉烂入味后,再把之前做好的面卷放入一起焖煮,到汤水干了就可以出锅了。人多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来一锅鸡肉垫卷子,又实惠又有味道。

3、牛肉小饭:张掖小饭因其面块小、肉片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而故名。小饭所用辅料为当地产红豆(即云豆),粉皮和牛肉(羊肉、猪肉亦可)。红豆煮熟后下入面块,待面块熟透后将煮熟的肉块和粉皮一起绘入锅内,调好味后即可食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掖袁记的小饭以选料考究,加工精细,烹制独特,用料搭配适宜,料色分明,色香味美而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张掖小饭再度成为小吃经营中的主要品种,并被经营者进一步发扬光大,受到人们倍加赞誉。

4、鱼儿粉:张掖的鱼儿粉是用精细的大豆粉制作的小吃,形状象小鱼,颜色有白有红,配上调料、小菜,活象一条条小鱼在碗里。吃起来清凉可口,既充饥,又止渴,是一种地道的夏令风味小吃,随喝一声“鱼儿粉……吃”,总招来不少顾客,卖者走街串巷,几十年过去了,那悦耳动听的晚喝声仍萦回在“老张掖”的耳边。

5、炒拨拉:炒拨拉——其来历渊源无从考证,没人知道究竟该如何对这味美食命名。有人按其制作,说应该叫“炒——拨——拉”。“炒”,制作首先熟油,油或为大肉油,或为羊油,随之炒猪或羊之下水,心、肝、肺、肠、肚、腰子皆可如食,看食客之所好,任尔选之;炒制过程可以加洋葱、青辣椒,以佐滋味,这便是“炒——拨”之过程;然而,最主要的则是最后的这一“拉”,这是将炒熟的美味拉之食客之前,剩下的便是享用美食。但是,每当问及山丹人,他们便称其“炒布拉”,也许是取了言语和谐之意。很多人可能都不觉得他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像如同家常小炒一般的制作。其实,其独特之处在于:炉火,其并不是电磁炉,或者是煤气灶,而是简便易携带的土炉子,在制作时添加木炭或者无烟煤即可。这使得“炒布拉”因其便捷、易制作,而成为一种小吃,被街头巷尾的行人游客所青睐,锅,也许严格的讲,把它叫锅并不恰当,因为它既当炒制的“锅”,又要当食客进食的“盘子”,实际上它也就是一个大的铁盘子。这样的“锅”只要中心加热,便可以炒作,等炒好之后“拉”到食客面前也不会轻易凉掉。吃法:这也许是“炒布拉”最独特之处,因为其“锅”较“大”,所以在同一“锅”内,可以允许多人同时进餐,而且因为不同食客各有“拨拉”,因此,即使彼此不像认识,也可以在同一“锅”内进餐。美味:其实,任何一种餐饮,之所以被人认可和欢迎,最根本的是因为其美味。“炒布拉”美味可比“羊肉串”、“土耳其烤肉”。要是你正在享其美味——“唏……哩……唏……哩”,别忘了来一壶山丹军马场的青稞小酒,如此,便可以让你乐不思蜀,来而不返。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