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

  • 2014-09-03
  • 阅读770
  • 评论0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西南的榆林河(亦名踏实河)畔,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四十二个,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东崖三十一个、西崖十一个、壁画四千二百平方米,彩塑二百五十九身。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等方面,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榆林窟的塑像虽有不少佳作,但它还不能代表榆林窟的价值。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美的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萨画像,有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有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有极为精致的装饰图案。自唐至元,历代留有不少佳作,其中二十五窟盛唐壁画,是世所罕见珍品。

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现存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现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十七、二十八、三十九窟,虽然都是中心柱窟,但与莫高窟北魏时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着明显的不同。唐前期第六窟二十三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与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尽相同,显示了榆林窟初创时期的个性特征。唐中期的第二十五窟是一个显密结合的大乘净土窟、壁画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艺精湛、艺术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时期洞窟中尚无可以与之相比的作品。
榆林窟无论祠窟型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密切关系,是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西榆林窟位于安西县城南68公里处的高山峡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该窟现存42个洞窟,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西方净土变》和《观无量寿佛经变》所描绘的天国世界、楼台亭阁,再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技巧,再现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幻化在漂渺虚无的佛国世界里。

这两幅大型壁画的代表作,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五代、宋初、西夏、元各种题材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耕获、嫁娶、宴饮、奕棋、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29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榆林窟还出土过珍奇文物雕刻象牙佛。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

安西榆林窟又名万佛洞,是中国佛教石窿艺术的重要宝窟之一,在榆林河谷两侧的砾石崖壁。目前存石窟42个,其中东崖31座,西崖11座,一泓清流流过崖间。窟内共存唐至元代800多年间的彩塑千余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榆林窟始建于北魏,洞窟形制、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及供养人题名等均表现出了与莫高窟石室艺术的密切联系,为敦煌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象牙佛正名象牙造橡,为像牙牙稍雕琢而成。据说象牙佛世上有两尊,由同一根象牙雕出,另一尊留存国外。造像时代待考,状如手掌,高15.9厘米,上宽11.4厘米,下宽14.3厘米,厚3.5厘米。造像分两片扣合,内刻54个不同情节的佛传图,共刻279人,12辆车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两片合在一起外形是一骑象普贤,手捧宝塔,袒胸赤足,头发呈波纹状;象背鞍俱全,装饰美观。整个造像刻艺高潮,刀法细腻,形制上表现了印度建佗罗艺术风格。据此推断,可能是唐代僧人从印度携归,是一件在榆林窟历经一千多年保存下来的稀世珍品。现造像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安西县博物馆存有复制品,与原品毫无二致。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