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纳顿节—去狂欢吧

  • 2014-07-17
  • 阅读882
  • 评论0
每年7月中旬开始,青海便迎来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这便是被民间称为“七月会”的土族纳顿节,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纳顿节虽然没有被史料记载,但在民间已流传了几百年。纳顿节的傩戏是第一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较多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当土族人随着鼓点,踏着原始、粗犷的舞步又敲又喊时,尽情高昂的吼声会感染每一位观众。仔细听,原来他们喊的是“大好”两字,看热闹的人们都会随声高喊:“大好!”“大好!”仿佛一年的喜气要在这“大好”声中抒发出来。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天赐良缘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看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马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路上。各村外的麦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丰收后的欢乐景象.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想要去体验民俗风情的伙伴们赶紧行动吧。(现在也是青海门源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驴友们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