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冰川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从嘉峪关市驱车南行,约两小时即可到达七一冰川脚下的营地。营地海拔3700多米,向前爬行5公里,即可到达海拔4300米的冰舌前沿。从“七一冰川”石碑处仰首望去,蓝天白云下一片晶莹耀眼的冰雪世界,七一冰川斜挂在坡度小于45°的山坡上,全长30.5公里。冰层平均厚度78米,冰峰海拔5150米,最厚处120米,年储水量为1.6亿立方米, 融水量70一80万立方米,成为一大固体淡水水库。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南侧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断块山脉,长900一1000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祁连山为古代匈奴语,意本为“天山”,极言其山峰耸人天际。山峦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为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储量达1145亿立方米,其融水为河西走廊绿洲生成的水源基础,被誉为“高山水库”。七一冰川只是祁连山众多冰川中的一处。
七一冰川形成于约2亿年以前,终年积雪,“青山不老、为雪白头”是它生动的写照。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七一冰川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编辑本段]
“七一”冰川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节,冰峰在蓝天丽日下分外晶莹耀眼,与潺潺的溪流以及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高山牧场,共同构成一幅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迷人画卷。由于冰川海拔较高,游客登临时常常会遇到阴、晴、雨、雪等天气,在一日之内经历四季,堪称一生中难忘的体验。“七一”冰川还以“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可游览冰川”被编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科书。
七一冰川景观奇特,远望似银河倒挂,白练悬垂;近看则冰舌斜伸,冰墙矗立,冰帘垂吊,冰斗深陷,神秘莫测。冰川处修建有5公里人行山道,立有“青山不老,为雪白头”纪念碑,旅游区域约4平方公里。夏秋季节旅游,但见冰舌处雪消融,水流四注,瀑布飞泻,声震山谷。山坡上时有雪鸡栖息;雪莲与冰晶争芳斗艳; 山下草坡上则牛羊遍野,牧人的帐篷中炊烟袅袅,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无论如何,这里是一个与您熟悉的一切截然不同的世界,也正因此,它每年吸引着无数的登山爱好者和观光客前来一游。
[编辑本段]
我国科学家通过实地观测和分析发现,亚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祁连山七一冰川正逐渐萎缩,近年来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冰川物质出现严重的负平衡、冰川零平衡线位置不断升高等。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专家分析祁连山七一冰川2001/2002年度和2002/2003年度的观测结果后发现,七一冰川物质出现严重的负平衡,分别为-810毫米和-316毫米水当量,即冰雪消融量远远大于积累量,亏损强烈,冰面出现显著的减薄状态,为最近30年来所有观测资料中负平衡值最大的年份。
与此同时,专家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和2003年七一冰川的零平衡线海拔分别为5012米和4940米,平均为4970米。与上世纪70年代(海拔4600米)和上世纪80年代(海拔4670米)实际观测的平均结果相比,分别升高了370米和300米。而零平衡线是冰川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标,在这个高度上冰川的年积累量等于年消融量,即物质平衡等于零。冰川消融量和积累量的大小,决定冰川消融区和积累区面积的扩张和缩小,从而影响冰川零平衡线位置的升降变化。
通过分析最近30年以来的观测结果,专家指出:七一冰川物质平衡由正平衡到稳定再到近两年的巨大负平衡和零平衡线的上升过程,强烈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计算结果也显示了气候变暖在冰川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如果气候变暖趋势继续,冰川物质平衡负值将增大、冰面减薄和雪线升高,冰川的萎缩还将会继续下去。
祁连山脉
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的巨大山系。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又名南山。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全长近1,000公里。最宽处在酒泉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公里。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在4,000?5,000公尺之间,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公尺。海拔4,500公尺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公尺之间。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长近1000千米。属褶皱断块山。最宽处在酒泉市与柴达木盆地之间,达300千米。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托来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最高峰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
祁连山东段山势由西向东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龙岭-乌鞘岭,大通山-达坡山,青海南山-拉背山三列平行山系 。其间夹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3平方千米。祁连山区的水系呈辐射状:以哈拉湖到东经99°一带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山前形成大绿洲。东部海拔2500~3300米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野生动物减少。1987年建有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矿藏丰富。狭义的祁连山,指最北的一支的走廊南山和冷龙岭。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峰有冷龙岭(4843米)、祁连山(5547米)和疏勒南山(5808米)。
祁连山东段山势由西向东降低,包括走廊南山、冷龙岭与乌鞘岭,大通山与达坂山,青海南山与拉脊山三列平行山系,其间夹有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青海湖盆。湟水河谷为青海省主要农业区,青海湖为中国最大湖泊,海拔3,200公尺,湖滨为良好草场。山地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2,063平方公里。狭义的祁连山指走廊南山、冷龙岭。平均高度4,000公尺。前者主峰亦名祁连山,海拔5,547公尺(18,194呎);後者主峰冷龙岭,海拔4,843公尺。均有冰川发育。冷龙岭雪线最低,为海拔4,350?4,550公尺。
祁连山区的水系呈辐射-格状︰以哈拉湖到东经99°一带为中心,向四周较低处辐射。又受西北-东南走向的构造控制,顺此方向的河谷长大宽展,横向切穿山脉的河谷成为峡谷。由于北部、东部山地高大,雨雪较多,东部的大通河、湟水等水量丰富,得以汇入黄河而为外流区。北部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党河水量也较多,在山前形成大绿洲。绿洲面积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祁连山南部比较干燥,以柴达木盆地为基准,高差较小,河流短促。祁连山东部分布有寒温性针叶林,自东向西发育程度衰减,分布高度则上升,计东部为2,500?3,200公尺,中部为2,700?3,300公尺,最後以斑块状消失于北大河附近。森林破坏严重,野生动物减少,紫貂等珍贵动物已灭绝。矿藏丰富,镜铁山的铁矿,木里和鱼卡的煤矿,宗务隆山的金属矿都有重要经济价值。
[编辑本段]
地质
祁连山原为古生代的大地槽,后经加里东运动和华力西运动,形成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祁连山主要处于断块升降运动中,最后形成一系列平行地垒(或山岭)和地堑(谷地、盆地)。自北而南包括 8个岭谷带:①走廊南山―冷龙岭与黑河上游谷地―大通河谷地。②托来山与托来河上游谷地。③野马山―托来南山与野马河谷地―疏勒河上游谷地。④野马南山―疏勒南山(疏勒山)―大通山―达坂山与党河上游谷地―哈拉湖―青海湖―湟水谷地。⑤党河南山(乌兰达坂)―哈尔科山与大哈尔腾河谷地―阿让郭勒河谷地。⑥察汗鄂博图岭(黑特尔山)与小哈尔腾河谷地。⑦土尔根达坂山―喀克吐蒙克山与鱼卡河上游谷地。⑧柴达木山―宗务隆山―青海南山(库库诺尔岭)―拉脊山与茶卡、共和盆地―黄河谷地。
山系西北高,东南低,绝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为疏勒南山5827米的。山系南北两翼极不对称,北坡相对高度达 3000米,南麓相对高度仅500~1000米。
[编辑本段]
地貌
山系低山区干燥剥蚀作用盛行,中山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为寒冻风化作用所控制。祁连山区存在三级夷平面:第一级东段海拔4400~4600米,西段4800~5000米;第二级东段4000~4200米,西段4500~4700米;第三级东段3600~3800米,西段4000~4200米。河谷中发育多级阶地。
古冰川冰碛地貌广泛分布于北坡2700~2800米以上地区。现代冰川下限,北坡为4100~4300米,南坡4300~4500米,且西部较东部高200~300米。近百年来,冰川处于退缩阶段。现已查明祁连山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 储水量1320亿立方米。其中走廊南山、疏勒南山和党河南山冰川最多,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和走廊南山冰川规模最大。
[编辑本段]
地形
山地宽达400公里,是由7条以上的山脉组成的山系。其间也夹杂有湖盆、谷地,如疏勒河、党河、黑河、大通河和哈拉湖及青海湖等。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峰海拔6305米。
祁连山的北侧与南侧分别以明显的断裂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间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余米,狭义的祁连山仅指最北一列。它是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山间的谷地、河谷宽广,面积约占山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个水草丰美的牧场。地势较低的大通河谷、湟水谷地,更是青海省的重要农业区。祁连山地多雪峰、冰川,虽然冰川规模不大,但是由于山地广,水量多,河流可直下走廊的干燥地区。因此,融冰化雪,增加冰水,是当地山下发展农业必要的措施。早在清代末期,已有群众上山化冰融水的活动。
据1962年统计,祁连山有1619条冰川,面积约1316平方公里,多属大陆型冰川,冰面表碛小,移动慢。但从蓄水量来说,却不算小,如祁连七一冰川,长约30.5公里,冰层厚80米,储水量为1.5亿立方米。祁连由地年降雨总量约500亿立方米,流出只有150亿立方米,所以融冰化雪,可使水量增加,是当地发展农业的重要水源。此外,祁连山脉的林、矿资源也很丰富。
[编辑本段]
祁连山水系呈辐射-格状分布。辐射中心位于北纬38°20′,东经99°附近的所谓“五河之源”,即托来河(北大河)和布哈河源头。由此沿至毛毛山一线,再沿大通山、至青海南山东段一线为内外流域分界线,此线东南侧的黄河支流有庄浪河、大通河、,属外流水系;西北侧的、黑河、托来河、疏勒河、党河,属河西走廊内陆水系;哈尔腾河、鱼卡河、塔塔棱河、阿让郭勒河,属柴达木的内陆水系;还有、哈拉湖两独立的内陆水系。上述各河多发源于高山冰川,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冰川补给比重西部远大于东部。河流流量年际变化较小,而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较大。
山系东部以流水侵蚀为主,西部干燥剥蚀作用强烈,高山则以塞冻风化作用为主,明显存在3级夷平面。为中国冰川分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编辑本段]
祁连山地具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一般山前低山属荒漠气候,年均温6℃左右,年降水量约150毫米。中山下部属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均温2~5℃,年降水量250~300毫米。中山上部为半湿润森林草原气候,年均温0~1℃,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亚高山和高山属寒冷湿润气候,年均温-5℃左右,年降水量约800毫米。山地东部气候较湿润,西部较干燥。
[编辑本段]
植被垂直带结构,山地东西部南北坡不尽相同。东段北坡植被垂直带谱(自下而上):荒漠带(只有草原化荒漠亚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西段北坡:荒漠带―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南坡:荒漠带―高山草原带(限荒漠草原亚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
土壤与植被相对应,东段北坡: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山地黑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甸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阳坡)和山地森林灰褐土(阴坡)带―高山草甸土(阳坡)和高山灌丛草甸土(阴坡)带―高山寒漠土带。西段北坡:棕荒漠土带―山地灰钙土带―山地栗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南坡:灰棕荒漠土带―高山棕钙土带―高山寒漠土带。
[编辑本段]
祁连山区农业主要限于东部的湟水和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的山麓地带,春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和瓜菜等,一年一熟。草场辽阔,宜于发展畜牧业,并有大片水源涵养林。有多种药用和其他经济植物,还有不少珍贵动物,如甘肃马鹿、蓝马鸡、血雉、林麝等。
北祁连山有菱铁-镜铁矿、赤铁-磁铁矿;祁连山东段有黄铁矿型铜矿;肃北和酒泉南山一带有黑钨矿石英脉和钨钼矿,是中国西部钨矿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3万余公顷,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表评论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