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文化介绍

  • 2012-08-05
  • 分类:旅游资讯
  • 阅读2722
  • 评论0

   纳西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少部分布在四川盐源县、木里县,西藏芒康县,和云南迪庆州。总人口约三十万。纳西族人口虽不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也算不上大族,但“纳西”一词在纳西族语中却是大族的意思。“纳”是大或尊贵的意思,“西”可译为人或族,“纳西族”就是大族或尊贵的人的意思。纳西族虽不大,但却有自己的纳西族风俗,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的纳西族文化,有“小民族创造大文化”之说。“纳西”一词在丽江民间也有说是黑人的意思,在这里“纳”字又解释成黑,因为纳西族生活劳作在高原地区,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皮肤大多黝黑,再加上纳西族人崇尚太阳、崇尚劳动,传统上以晒得黑为尊贵,以黑为美。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历史最悠久的游牧民族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古羌人后来分化出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羌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兄弟民族)。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经多方辗转最后迁徙到丽江地区(今玉龙雪山脚下白沙乡)定居下来,后政治中心移到今天的大研古城。古文献中称纳西族为“牦牛羌”、“牦牛夷”、“摩沙夷”、“磨此”、“摩梭”,意为放牧牦牛的人(今天的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汝”、“纳日”、“邦西”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风俗文化简介:   
 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目前世界上仍在唯一使用的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木氏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丽江的纳西古乐,原是由内地古典音乐传至丽江,融入了纳西族的音乐风格,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纳西族导游常跟游客介绍说纳西族人称小姑娘为“潘金妹”,称小伙子为“潘金哥”,类似于现在“美女帅哥”的称呼,实际上这是旅游开发后的叫法,纳西族民间并不这样称呼。因潘与胖同音,常有女游客误以为是说她胖而闷闷不乐,呵呵!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致与汉族相同,传统男子服饰以马帮时期的麻布马掛和皮大掛为主要特色,妇女则穿绣着七星、日、月的“披星戴月”服,代表勤劳。 
 远离城区的纳西族大多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接近藏区的纳西族居民大多信仰喇嘛教,而丽江城区的纳西居民受汉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信仰佛教、道教等。由于封建社会时期对纳西族实行汉化政策的影响,加上历史上纳西族曾是茶马古道中汉藏贸易的中间商,汉族的主要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等在丽江纳西族也普遍流行。除此之外较大的节日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都比较流行的火把节,和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三朵节(也叫三多节)。除此之外的物资交流会有正月十五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清雍正年间,中央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罢免世袭土司,改为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对纳西族实施汉文化的渗透,这期间从内地移民过来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与纳西族通婚,共融共生,今日丽江古城的纳西族,他的血缘与汉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今天古城的纳西族除木姓、和姓外,李姓、王姓、杨姓等也都是大姓。他们大多是汉纳两族通婚的后裔。    纳西族传统上有“女主外男主内”的风俗。女人出外劳作,男人在家“琴棋书画烟酒茶”,带孩子、养宠物、养花弄草、从事工艺创作等。丽江民间有句顺口溜“娶个纳西婆胜过十头骡”。在丽江,做男人是清闲的,但在历史上也有另外,至少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的组成几乎全是男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走他乡,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回家团聚。今天这种“女主外男主内”习俗还在延续,比如说你在丽江坐出租车,司机的女性比例往往其他城市高很多,在田间劳作的也大多是妇女。但男子出去养家糊口的比例也在上升。   

 丽江旅游咨询电话:
4006 888 808   0888-8889277       
0888-8895811   0888-8895812              
0888-8895813   0888-5114111 
传真:0888-8889276  0888-5189962  
企业QQ: 4006888808
OK旅程网:http://www.4006888808.com  
丽江自由行:http://lxs.cncn.com/40664  
丽江旅游攻略:http://www.17u.net/wd/167216

 

发表评论

匿名匿名

提示:请先登录再进行评论,